寻访非遗根脉,赋能基地建设——贵州传媒学院文化艺术系赴贵州省非遗博览馆考察实录

发表时间:2025-05-14 10:00

2025年5月13日,贵州传媒学院文化艺术系教师团队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开展专项考察,为非遗实训基地建设汲取文化养分。

在讲解员全程引导下,教师团队系统考察了博览馆核心展厅。以侗族大歌为序曲的展区,通过多媒体地图呈现了贵州非遗分布格局。展厅内,石阡说春的智慧、侗族木构建筑榫卯技艺、苗族吊脚楼的山地营造哲学和安顺屯堡建筑的独到工技,在实物模型与图文展板中娓娓道来。

展陈特别聚焦贵州非遗的深层文化脉络:当驻足苗绣银饰展区时,讲解员分享了苗族银饰传承人吴水根精湛的技艺,令工匠精神流淌于银丝经纬之间。

(“建筑”板块展区)

安顺地戏傩面与德江傩堂戏道具旁,讲解员延伸讲述了巫术仪式中的戏剧人类学价值;苗族古歌展柜前,讲解员解析《仰阿莎》史诗中的创世观与《苗族贾理》的族群法典功能。

展区还系统梳理了贵州非遗的多元维度:廖氏化风丹的药材炮制医理,见证着民族医药四百年的传承;侗族摔跤腰带与布依族高台狮灯舞模型,还原了体育竞技中的民俗智慧;苗族古藏节祭器、独木龙舟节的展陈,则解码着节庆背后的生态哲学。

在非遗体验厅,蜡染工坊的手工体验区、扎染的棉麻布料等专业化陈设,为实训基地的实践空间设计提供了直观参考。教师们着重记录展馆与体验动线规划、工具陈列逻辑等细节,就如何参考体验厅使学院的非遗基地建设得更好等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

(讲解员解析《仰阿莎》背后的故事)

本次考察通过深度对话非遗本体,为基地建设注入在地文化基因。未来将着力构建“文化解码-技艺传承-创意赋能”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让非遗真正成为艺术教育的源头活水。

责任编辑:黎维佳

LINKS

贵传链接

联系电话:0851-84760755地址:清镇市乡愁大道50号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5053061号-1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235号

贵州传媒职业学院版权所有©

  • 贵传事事通

  • 微信公众号